朝鲜战争爆发,党内对出兵有争议,傅作义电劝毛主席:应立即出兵
回溯到七十余年前的朝鲜战争时期,彼时美国擅自划定了所谓的红线,然而当其越过这条自己划下的红线后,便遭到了英勇无畏的志愿军狠狠地教训。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晓的是,在那个时候,针对是否要派遣军队进入朝鲜参与作战这一问题,党内的高层领导中间是存在着不同意见的。当朝鲜方面发出请求援助的信号之后,党内为此展开了多次会议进行商讨研究。彼时,周恩来总理以及彭德怀将军等领导同志是力主出兵去援助朝鲜的,最终由毛主席做出了关键性的决定:开展抗美援朝行动,以此来保卫祖国、守护家园。事实上,在那个时期还有另外一个人,同样也向毛主席提出了应当即刻出兵的建议。而这个人便是傅作义。
1950年10月4日这一天,毛主席亲自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此次会议着重对是否出兵援朝这一关键问题展开集中探讨。其实在这之前,就已经举行过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了,而那次会议就是专门针对此事来进行讨论的。只不过在那次会议之上,大家并未达成统一的看法,呈现出多种不同的意见倾向。其中,一部分人是坚决表示支持出兵援朝的;还有些人属于温和支持的态度;而与之相对的,存在着强烈反对出兵援朝的声音;另外,也有一部分人持温和反对的立场;除此之外,更有不少人觉得在这件事情上应当更为谨慎才行,万不可草率地就做出决定。
此次会议依旧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持反对看法的一方其主要立场在于,国家才刚刚从战火的硝烟中脱离出来,方方面面都处于待重新振兴的状态,当下恰恰是需要全力以赴开展建设工作的时候,绝不能轻率地卷入到战争当中去,更何况还是他国的战争事宜。而那些态度相对温和的支持者同样觉得,出兵去参与作战并非良策,很可能会惹祸上身,进而对国内的和平建设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提议可以延缓出兵的时间。
此次会议上众人意见不一,次日会议接着展开。之所以这般急切地要把这件事确定下来,是鉴于当时的局势极为紧迫。在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之后,美国一方面派遣军队协助南朝鲜安排备战相关事宜,另一方面还在联合国牵头通过了组建以其自身为核心的“联合国军”的决议,趁着苏联未出席的时机给自己搞了个所谓“名正言顺”的由头。
8月下旬之际,美军悍然闯入我国东北领空展开轰炸行径,这一恶行致使边境居民的生命与财产遭受严重损失,东北地区的安全状况也随之陷入受威胁的境地。直至9月底,位于南朝鲜的美军持续向北进发,一路直逼三八线所在之处。
步入10月之际,局势愈发严峻起来。彼时,身为美军最高指挥官的麦克阿瑟在三八线附近放出狠话,向北朝鲜发出了要求其无条件投降的强硬喊话。就在这个时候,朝鲜方面迅速给我方发来了致电内容,明确表示一旦美军跨越三八线,便恳请我方出兵参与到这场战事当中。然而,在另一边的苏联老大哥,从其种种表现来看,显然并不愿意和美国就此直接闹到彻底翻脸的地步。如此一来,这诸多的压力便都传导到了我们这边。到了10月3日这一天,金日成还特意安排人员来到中国,郑重地转交给我方他亲手所写的求援信件。
在此种情形之下,10月5日的时候,中共中央政治局所召开的扩大会议针对相关事宜展开了全面且深入的探讨。而在此次会议里,那些持支持态度的人员也给出了相当充足的依据。就像周恩来总理所指出的那样,要是美国掌控了朝鲜半岛的局势,那么身为全国重工业关键所在的东北地区,势必难以维持安稳的状态,工业生产方面更是根本没办法正常开展起来。
彭德怀有着这样的看法,美国已然掌控了台湾,对华东地区构成了威胁。倘若其进一步控制朝鲜,进而威胁到东北的话,那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如同当年日军侵华一般行事。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妥协让步的方式是根本行不通的,若是不与它好好较量一番,那么想要开展和平建设将会面临重重困难,举步维艰。
毛主席进而阐明,越南就如同美国安插在我们近旁的又一把利刃,还着重提到,倘若美国从三个不同方向发起攻势,那我们将会陷入极为被动的局势之中。基于此等考量,毛主席给出了极具前瞻性的论断:“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最终,相关会议遵循民主集中的原则,慎重地作出了抗美援朝这一重大决策。
在那数次会议进行的过程当中,毛主席收到了一份由外地发来的电报。这份电报内容十分简洁明了,核心意思便是提议主席即刻出兵。而发这份电报的人,正是当时正在外地视察的水利部长傅作义。
二 要做出这个决定并非易事。
傅作义可是北京和平解放的大功臣,新中国成立之后,他出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一职,并且还兼任着水利部长。要知道,从事水利相关工作可是他自己主动提出来申请的。在走马上任之后,他极为注重工作方法,巧妙地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地考察紧密结合起来。每年之中,总会抽出好几个月的时间,不辞辛劳地前往长江、黄河等那些气势磅礴的大江大河所在的流域,去认真细致地检查水利工程的建设及运行情况。
在朝鲜战争刚刚爆发之时,国内的淮河流域遭遇了严重的水灾情况,其中尤以安徽北部的中游地段受灾程度最为突出。在这片区域,淮北的20个县以及淮南的7个县皆被汹涌的大水无情淹没,遭水淹的田亩数量多达3100余万亩。此次水灾致使20多万民众无奈之下只能被迫进行转移安置,并且还造成了将近500人不幸遇难身亡。
身为水利部长的傅作义,毅然奔赴抗洪的最前沿阵地。在诸如怀远县这类受灾情况极为严重的区域,放眼望去,尽是一片汪洋大海般的景象,绵延几百里的河堤仿佛失去了其应有的防护作用,形同虚设一般,几十万间房屋在洪水的肆虐下惨遭摧毁,受灾民众只能在高地之上心急如焚地翘首等待着救援队伍的到来……此情此景,让傅作义的内心五味杂陈,不禁深深感叹,这淮河之水的祸患必须得加以治理才行啊,绝不能任其继续肆虐下去。
回到京城之后,他便着手主持召开了有关治淮的会议,会议主要聚焦于对治淮方案的深入探讨。待会议结束,又历经多次反复细致的研究,这才明确了最终的治理方针,那便是要做到蓄泄兼筹,同时对上中下游进行统筹兼顾。在此之后,毛主席特意邀请他以及邵力子一同前往中南海,就淮河治理方案展开进一步的研讨。当他向毛主席做完相关汇报之后,毛主席随即要求他制定出一个全方位、综合性的水利工程方案。
为了能制定出合理的水利工程方案,他特意前往实地展开考察工作。就在此次考察进行之时,他获知了朝鲜战争的局势不容乐观,当时中央正在就是否要派遣军队前往一事进行商讨。如同彭德怀将军那般,傅将军也是经历了多年带兵作战的,对于美国若是控制了朝鲜半岛将会给我国东北带来的威胁,还有其在我国周边进行所谓“布阵”究竟打的是什么主意,心里那是明明白白的。
他心里十分清楚,毛主席以及中央作出这样的决定着实是太不容易了。彼时的新中国可谓是一穷二白,长期处于积贫积弱的状况之中。而美国,已然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头号强国。就拿钢产量来说,当时咱们中国仅有60万吨,可美国的钢产量却是咱们的144倍;再看工农业总产值,咱们是100亿美元,美国却达到了咱们的28倍之多。
就装备方面的差距而言,那表现得更为突出了。彼时,我国的海军与空军才刚刚组建起来,还处在起步阶段。至于陆军的装备情况,除了在解放战争时期从国民党军队那里缴获来的一部分之外,大体上依旧是靠着小米加步枪这样相对简陋的配置。然而再看美国,人家可是海陆空三军完备,不仅拥有各类先进的武器装备,而且还手握核武器这一极具威慑力的大杀器。
彼时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极为悬殊,在苏联老大哥都无意直接与美国展开强硬对抗的形势之下,我们决定出兵援朝,那这其中胜算究竟几何?一旦打不赢,又会产生怎样严重的后果?诸如此类的问题无疑都需要慎重考量。然而,美国那昭然若揭的野心就摆在眼前,根本容不得我们退缩,也绝对不可以让步啊!
傅作义内心思绪万千,回忆起往昔种种。在抗战时期,毛主席曾修书一封给予他莫大鼓励,邀他携手共同抗击日寇,正是那封信,有力地坚定了他的抗日决心。而到了北平解放之际,毛主席又再度致信,诚恳劝他接受和平改编,这封信深深感召了他,进而推动了北平的和平解放。傅作义深知毛主席以及中央向来能做出睿智且英明的决策,可他觉得自己也有必要向毛主席清晰表明自身的看法与立场。就这样,那封承载着他诸多想法的电报被发了出去。
他所猜测的确实无误,毛主席实际上早就洞察到了相关情况。早在举行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之前,毛主席便已经起草了准备发给苏联方面的电文,其主要内容就是初步拟定了派兵前往朝鲜进行援助的决定。只是因为在会议当中有诸多人员持有反对意见,于是乎这份电文便只能暂时被搁置一旁了。而且,相关的会下准备工作更是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悄然开启了。
三、睿智抉择在诸多复杂且关键的时刻,往往需要有极为明智的决策来引领前行的方向。就如同在特定的情境之下,那些能够高瞻远瞩、洞察秋毫的抉择显得尤为重要。它们并非是随意而定,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综合考量了各种因素之后所做出的。这种英明,体现在能够准确地判断形势,精准地把握时机,从而使得后续的行动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向着预期的目标稳步迈进。这些决策的诞生,犹如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为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在朝鲜战争刚刚爆发之时,中央军委便即刻召开会议,着重商讨关于强化东北边防的相关举措。其一,着手调集多达25.5万人的兵力,以此来组建东北边防军,并且迅速将其安排部署至东北地区,从而筑牢东北边防的第一道防线。其二,依照战时的实际需求,大力加强空军、炮兵等各个兵种的建设力度,全方位提升部队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正是得益于前期所做的这些充分准备,当后续相关决策一经下达,抗美援朝的一系列行动便得以迅速而连贯地开展起来,整个过程呈现出快速且高效的良好态势。
在10月8日这一天,毛主席向金日成发去了电报,在其中传达了关于抗美援朝的重要决定。也正是在同一日,人民志愿军正式宣告成立,彭德怀被任命为总司令兼政委这两个重要职务。时光流转,短短十天过后,志愿军战士们便迈着坚毅的步伐,跨过了鸭绿江,以秘密的方式进入朝鲜境内,从而开启了备战的征程,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好全面准备。
在那个时候,平壤已然被美军所占领,美军的总司令麦克阿瑟,正满心欢喜地盼着朝鲜能够缴械投降。就在这之前,美国总统杜鲁门得知中国有军队在进行调动,于是就询问麦克阿瑟,中国是否会出兵前往朝鲜进行援助。这位麦克阿瑟将军给出的回应是,他觉得中国出兵的可能性极低,他所凭借的依据是,当时中国部署在东北的兵力大概仅有10万上下,而按照他的估计,能够被输送到朝鲜去作战的兵力,预计也就只有这10万兵力的一半左右。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这样的,截至1953年双方停战时,在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数量大概有120万左右,如果再把轮转回防的部队也计算进去的话,那总人数可就达到了290万之多。有一位美国将军还曾信誓旦旦地打包票宣称,朝鲜战争在当年11月下旬便能够宣告结束,可谁能想到,这场仗居然是断断续续地持续了长达2年多的时间。
相较而言,咱们的军事指挥层针对战争所做出的判定可要精准得多:将停战线明确设定在三八线位置,促使志愿军能够充分施展自身所具备的战术优势,展开灵活多变的作战行动,去攻占那些大中城市之外的区域,从而与美军以及南朝鲜军巧妙地进行周旋,凭借有力的战斗来推动和谈进程,实现边开展战斗边进行谈判的局面。
在1950年10月23日这一天,第40军正式拉开了抗美援朝作战的序幕,打响了极为关键的第一仗。在这场战斗当中,他们成功地对南朝鲜军的精锐部队第6师发起攻击,一举歼灭了该师的1个营以及1个炮兵中队。经此一役,共计歼敌达到325人,还成功俘虏了161人,同时缴获了各式各样的武器装备若干。就这样,第40军凭借着出色的表现,收获了抗美援朝首战的开门红,为后续作战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直至1951年的夏天,志愿军同朝鲜军紧密协作,接连展开了五次战役行动,成功将战线推移至三八线附近区域。虽说美军拥有精良的装备,然而在战场上,他们的士气与斗志却日益低落,最终于1953年7月27日签署了停战协议。
在相关期间,于河南省舞钢市所处的淮河上游进行视察之时,他经过仔细考察选址,推动修建了一座人工水库,而这座水库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石漫滩水库,它还被赞誉为治淮第一坝。从1951年一直到1954年这段时间里,他在大力推进淮河治理工程的同时,还悉心总结淮河治理过程中的各类经验,并且这些成果也陆陆续续地在《人民日报》等诸多报刊上得以刊登发表。
当知晓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的消息时,他内心满是欢喜,因为他心里十分清楚这一场战役对于国家而言,有着无比重大的意义。
当时间的指针拨回到七十多年前,回首那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我们不难发现,它宛如一座巍峨的丰碑,赫然矗立在新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中。此役,那震天动地的枪炮声,不仅打出了人民军队的赫赫威名,更是让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展露出了不容小觑的国威。正是凭借着这一战的胜利,新中国仿佛被开启了一扇通往和平发展的珍贵窗口,得以在相对安稳的环境中全力投入到自身的建设事业当中。每每念及于此,心中便不禁对毛主席、周总理、彭德怀、傅作义等老一辈卓越的战略家们涌起深深的钦佩之情。他们犹如一盏盏明灯,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以高瞻远瞩的目光、超凡的智慧和无畏的勇气,为新中国的前行之路精心谋划、保驾护航。也正因有着他们的引领与守护,新中国的国运才能够如同稳健航行在汪洋大海中的巨轮一般,始终保持着平稳且坚定的前行态势,一路乘风破浪,向着光明的未来不断驶去。
王春龙所撰写的《傅作义为何会前往水利部》一文刊载于《党史纵横》2013年第2期,其内容在第47至48页,对傅作义去往水利部的相关情况进行了阐述。
苗体君所著《傅作义将军与水利事业的难舍关联》一文,刊载于《党史文苑(纪实版)》2012年第11期,其内容涵盖了第16页至第21页之间。该文着重阐述了傅作义将军和水利事业之间那份紧密且独特的缘分。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曾刊载相关内容,提到在共产党人的诸多斗争历程里,抗美援朝的决策过程尤为艰难,而当时秉持着这样一个信念:“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一理念深刻体现了当时决策抗美援朝的重要考量与决心。
澎湃新闻.【党史知识问答】之十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是如何作出的
《中国军网》曾对这样一个特殊的领域有所聚焦,那便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幕后与前台”,它宛如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二战场一般,有着别样的意义与重要性,值得我们深入去探究和了解其中所蕴含的诸多故事以及重大影响。
《湖南日报》曾报道过关于毛泽东作出抗美援朝这一重大决策的相关内容。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抗美援朝这一决策意义非凡。毛泽东主席以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非凡的胆略气魄,经过深思熟虑后,最终定下了抗美援朝的重要决策。这一决策不仅展现了毛泽东主席对国际形势的精准洞察,更是在维护国家主权、保卫和平正义等诸多方面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其影响深远且重大,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